
从以下历史来叙述脂肪移植的靠谱性(并且一直在临床研究发展):自体脂肪取材容易,来源丰富,无排异反应,是良好的组织填充材料,因此自体脂肪移植术可以用于局部的形体雕塑。自体脂肪组织游离移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Vand·rMeulen在1889年首先将脂肪组织游离移植应用于临床。1893年,Neuber在采用大块脂肪组织移植失败的基础上,改良为采用多个小块脂肪组织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畸形获得成功。1895年,Czemy报道采用切除的脂肪瘤组织移植进行乳房整形获得成功。1909年,Lexer采用腹部脂肪组织块移植治疗眶下区凹陷与半侧颜面萎缩等,效果满意。至20世纪30年代,脂肪移植被广泛地应用于体表软组织凹陷、半侧颜面萎缩、小乳症等疾病的治疗。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自体脂肪组织移植由块状移植发展为颗粒状注射移植。1986年,EllenBerge·采用颗粒脂肪组织移植治疗痤疮、外伤后组织缺损、鼻唇沟过深、眼眶凹陷、画部萎缩等小面积畸形,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临床医师发现,游离脂肪组织对感染的抵抗力较低,移植后吸收产重。吸收量高达30%~70%,而且容易发生移植物中心部位无菌性坏死、液化,形成囊肿,并终被纤维结缔组织所代替,其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游离脂肪组织移植几乎被弃用。

要提高游离脂肪组织移植的成活率,其关键在于血供重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临床工作者认识到,具有丰富的血管,与之紧密附连的脂肪组织可以从血管网中获得血液供应、从而增加了脂肪组织的,减轻了脂肪移植后期移植物体积的丧失。因此,对脂舫组织复合移植给予了高度关注,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1959年,watson成功地实施1例脂肪组织复合移植,该移植物大小为20.32*22.86*7.62cm,重200~250g,移植后来发生组织坏死,脂肪液化和感染。
1972年,Leaf和Zarem运用脂肪组织进行面部凹陷充填,并强调切取、移植组织块时操作应轻柔,这样可以减轻组织吸收,而且证实移植的内也无的囊肿形成。
到1992年,仍有采用脂肪组织移植治疗Romberg病等轻、中度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报道,此外,也用于治疗腮腺切除后下颌区凹陷、后天性与先天性软组织凹陷、半侧颜面萎缩和小乳症,认为脂肪组织是软组织凹陷好的填充材料。
直到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问世,才让字体脂肪组织移植的——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技术产生,
不过1990年Nguyen对脂肪抽吸技术研究发现,利用负压获得的脂肪颗粒,其中百分之九十都被破坏,而采用外科技术窃取脂肪组织后加工成脂肪颗粒,的完整率为百分之95,由此可见脂肪组织在吸取过程中,其损伤程度对移植效果有直接影响。
其研究表明:脂肪移植的效果需要每次移植的数量、间隔时间、移植方法、注射层次等均应审慎考虑,以手术的成功。前脂肪细胞理论、脂肪组织工程和的提出为脂肪移植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众多学者正在进行前脂肪细胞、组织工程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以期获得突破性的进展。